工业遥测终端机
工业级标准RTU
工业级带屏RTU
工业级移动供电RTU
工业级低功耗RTU
工业蜂窝网关/路由器
工业路由器
工业智能网关
工业5G CPE
工业级Lorawan网关
工业无线网桥
工业数据传输终端
工业级IOT传输终端
工业串口服务器
北斗定位通信终端
工业级iot传感器
温湿度传感器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非网管交换机
管理型交换机
太阳能供电系统
太阳能供电系统
智慧城市
智慧办公楼宇系统
智慧环境监测系统
城市积水监测解决方案
智慧垃圾桶满溢监控方案
园区综合能源监测系统
蓝牙智慧停车
“智慧井系统”
太阳能供电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水务
雨水情监测系统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河道水位、流量监测
视频水位监测系统
智慧灌区水价改革
超声波明渠流量液位监测方案
智慧灌区改革方案
智能工厂4.0
设备看板监测系统
PLC远程升级运维方案
工厂水电气一体化管理方案
综合能源监控方案
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
智慧消防
消控主机并网监控
智慧消防云平台建设
校园智慧消防
智慧消防综合管理平台
物联软件平台
设备运维云平台
物联传感云平台
网格化大气质量监测平台

新闻中心

物联网软硬件产品设计、研发、销售及集成公司



万物智联,千行百业加快“蝶变”


来源:合晨科技    发布时间:2023/12/14    

“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生产设备“上云”“通信”……物联网, 可谓江苏省无锡市 的一张“城市名片”。

2009  年获批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以来,无锡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需 求导向引领模式创新、领域应用倒逼技术进步、生态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近年来, 无 锡聚焦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一感两网”重点领域, 加快科技攻关及科研成果转化, 物联网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持续完善,产业集群态势明显,各类创新应用持续涌现。

据统计,2022 年, 无锡市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达 4011 亿元,同比增长 16.2%,以物联网为 代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1.7%,为产业智慧转型和城市“蝶变”注入了 不竭动力。

联网如何更好地促进生产, 走进生活, 造福百姓?日前, 记者走进无锡, 探寻物联网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更多百姓享受数字红利

你猜我现在怎么去上班?

“不是坐地铁,也不是骑单车,而是乘坐自动驾驶小巴。

无锡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 她所居住的小区附近就有自动驾驶小巴接驳点, 小巴车按照固定 路线运行,方便、准时,而且还免费,很受市民欢迎。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4 月底,无锡已开通 11 条线路, 58 辆自动驾驶小巴实现常态化运营, 累计服务 1.3 万人次。

“去年元旦,我们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小巴正式亮相, 6 辆小巴分 3 条线路运行,往返于居 民区和地铁站之间。”江苏航天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车联网技术总监陈鑫说,自动驾 驶小巴具有“无缝接驳”、车辆异常预警等多种功能,帮助群众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陈鑫介绍, 他们持续钻研物联网技术, 研发了智能网联信号机、行人闯红灯警示信号灯等 能网联终端产品, 应用于车联网示范区项目。今后将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重点关注无人驾驶 技术,以及智能网联终端产品、路侧感知设备等,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车联网,是无锡物联网纵深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也是物联网走进生活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 当然,物联网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我们自主研发了新能源聚合充电平台‘新电途’,整合产业 上下游资源,为新能源车主提供高效、便捷、智慧的充电服务。”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 总裁杨苗仁说。

截至 6 月底, “新电途”平台已覆盖全国超过 90%正在运营的公共充电桩,平台注册用户超 800 万人,接入运营商 810 个,覆盖充电设施超 90 万个。

此外, 杨苗仁介绍,公司还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绿色新能源、 “虚拟电厂”、家庭能源管理、 家庭新电视、数字生活缴费等业务。 “我们聚焦‘能源数字化+能源互联网’,持续构建城市、产 业、生活等领域的数字化新场景、新应用,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数字生活的便利”。

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物联网产业发展处处长张凡介绍, 目前, 物联网技术应用已覆盖无锡市交通、环保、医疗、安全等 300 余个细分行业。无锡承担了车联网城市级示范应用等国家级重大应用示范项目 23  个,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 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物联网方向“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传统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当物联网“遇上”5G 等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 5G 创新实验室, 大型机械臂正在进行自动装配作业, 智能搬运机器人往返穿梭、运送物料……设备电量、通信状态、运行及生产情况等信息实时显示 在综合调度平台大屏幕上。

“我们的 5G 创新实验室运用 5G、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 实现各种设备互联 ‘上云’, 涵盖了加工、装配、检测等场景。”威孚集团总经理助理薛亮介绍, 2021 年,公司打造的 5G 创 新实验室正式投产,在智能化改造系统全面推广后,生产效率提升了 46%。

在促进生产方面, 江苏佳利达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院长钱韶华也给记者分享了 一个案例。

当地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的仓库以前运行效率和仓容使用率较低, 为生产线拣配货物需要提前一个班次。”钱韶华介绍,佳利达接管后, 对仓库进行重新规划, 采用窄巷道模式,高货架 为存储区,低货架区为“零件超市”,由 PDA  (掌上电脑)自动产生补货单,不间断从高货架向 低货架区补货。改造后, 仓库可实时响应生产线需求, 从接到产线要货指令到送货至产线工位平 均仅需 1 小时,最快半小时,库存准确率达到 99.9%以上。

目前,很多工厂在进行智慧化改造,我们将围绕智慧仓库、智慧运输、智慧关务等方向, 加快进行技术研发及创新应用, 为智造工厂提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智化物流服务。

钱韶华说物联网是千行百业的赋能工具, 正推动制造、物流、交通、家居、医疗、农业等传统行业加 快转型升级。

近年来,无锡通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城市治理智能化、民生服务智慧化, 促进物联网与 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培育和集聚了多家物联网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 冠军企业。

凡表示, 当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物联网将在数字经济大潮中乘势而上, 发挥新的更大作用。与此同时,  要看到, 很多制造业企业使用的生产设备仍是“哑设备”,无法进行交互, 需要进行智能化改造。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 物联网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 前景。凡说,比如,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人工智能+物联网”融合创 新已成为物联网实现代际跃迁的重大趋势。不只是人工智能, 5G、大数据等技术取得突破, 都会 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当前,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智能传感器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一个“通道”,也是物 联网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主要生产 MEMS (微机电系统) 传感器, 从芯片到传感器解决方案一体化经营。目前, 我国每新增的 10 辆汽车中就至少有 1 辆使用了我们的传感器产品。

龙微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董事 长殷宗平说, MEMS 压力传感器是公司生产的主要品类。以汽车燃油蒸汽压力传感器为例, 7 月份出货量就达 30 万颗。殷宗平告诉记者 他们始终重视创新研发,目前研发投入占比达 10%左右。“我们已经坚持 创新很多年了, 仍将继续坚持下去。同时, 要紧盯全球一些技术先进的企业, 以及基础研发方向, 提前布局国际市场

多年来, 无锡依托物联网和集成电路叠加优势, 加快培育智能传感器产业, 在推进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支撑服务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无锡物联网产业基础逐渐夯实, 创新成果加速现,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在 MEMS  芯片设计、集成封装、数据融合等领域 形成了比较优势。“当然,也要看到,我们仍有一些传感器依赖进口,特别是高端传感器。

”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主任陈大鹏表示, 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已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基础 好,业链完整, 但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 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另外,物联网在助力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更好促进生产、实现降本增效,也是一种挑战。“我们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 对物联网要素资源进行专业化整合, 进集群强链、补链、固链。

陈大鹏说,未来, 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加快发展物联网, 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 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 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据了解,无锡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速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主阵地、科技成果 转化首选地、应用解决方案输出地,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技术创新上, 围绕智能传感 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领域精准发力; 在企业培育上, 面向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 分层次、分 阶段精准实施物联网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 建立健全“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大中小企业融 通创新生态。